《在古观象台上》教学札记

更新时间:2024-04-28 教案设计

教学《在古观象台上》时把握住几个方面,收获颇深。

《在古观象台上》教学札记

第一,阅读课要加强语言运用的指导和训练。

学习语言除了要有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且有所创造。积累是为运用做准备的,会运用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方向应该坚持,因为它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但是在此基础上需要增加语言学习中的理解和运用的砝码,特别要加强语言运用的指导和训练。本课中针对文中的排比句所做的反复训练就是一个范例。我先出示文中第一处排比句,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明白: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就是排比句。接着让学生诵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有强调之作用。然后利用排比句后面的省略号,让学生提出问题,再把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这样自然而然地练习使用排比句。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又用填空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即这是一件件()的仪器;这是一件件()的仪器;这是一件件()的仪器……再次练习使用排比句式。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借对“巧夺天工”的理解,抓住“象限仪”的样子,让学生用上文中的“撑起、雕着、垂着、铸着、巧夺天工”,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象限仪”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

语言的构成是有规则和规律的。虽然小学阶段不灌输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能漠视语言的规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系统、有步骤地教给孩子们一些典型语言图式,规范和丰富他们的语言结构,使之形成正确的语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二,阅读课要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

我们的阅读课总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挖掘上,而对课文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往往忽略。致使学生六年下来课文学了不少,可碰到写作还是头疼。学生的现状让我认识到:阅读课不仅应让学生明白一篇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更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写的”,即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多读固然重要,但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和欣赏,理解是前提,学会运用才是最终目的。

要想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要我们教师以教材为本,抓住课文不同的表达特点,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积累、迁移、运用。反思《在古观象台上》的教学,虽然没有直白地告诉学生本课的写法,但几处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却暗示着写法的渗透。如:开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设计的问题是:“我”来到古观象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时出示一个填空:“我”来到古观象台,在台底看到被磨得();登上台顶,“我”又看到了一件件(),由此我想到了那些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的()。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归纳了课文主要内容,而且也提示了学生写作的顺序:由台底到台顶,是按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写作顺序的。再如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先概括这是一件件怎样的天文仪器,老师适时、适度加以评价,从而让学生明白写一件物品可以从形状、结构、制作、用途等方面去介绍。关于“写实和联想”写法的渗透,从让学生分别找到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地方是作者的联想切入,抓住联想中反复运用的排比句式,初步体会联想的作用,第三课时再利用“写实与联想”进行仿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尾的审题,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因题而确定写作内容的道理。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不同课文在写作上的表达特点要有意识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并通过仿写来巩固,这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因素,抓住语言训练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运用的机会,以达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查看更多
【《在古观象台上》教学札记】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le.com/yuwen_21565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