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高──《秦兵马俑》教学谈

更新时间:2024-04-28 教学分析

一、变教师展示为学生展示

“教”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高──《秦兵马俑》教学谈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不仅是秦军强大力量的缩影,更是一代文化的缩影。课文的背景内容厚重博大,易于教师联系拓展,尽情挥洒。课文语言精美,思路缜密,易于教师极尽品评体悟之能事。

公开课,是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还是展示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不单单是教学思路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时间让位于学生,把活动的主体让位于学生才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执教者退隐到一旁,课堂看起来是平静的,实则“暗流涌动”,呈现在听课老师面前更多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情景,是学生读书—吸纳—积累—内化—迁移—运用全过程的展示。

二、化抽象文字为形象图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虽然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发挥想像去触摸兵马俑各具个性的丰富形态,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相对于生活阅历浅显的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来说,未免还是显得有些抽象。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组将军俑、武士俑、车兵俑等不同类型兵马俑特写的图片,再配以深沉、古朴的音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拉近了这2200多年前的珍贵历史文物和同学们的距离。

三、促“书面语──口语──书面语”的转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四个步骤”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第一步:细读课文,通过填写以下表格

类型

外貌

衣着

神态

姿态

将军俑

武士俑

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各种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鲜明形象。通过对比交流,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各种兵马俑的形象时,积累内化书面语言。第二步: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何种类型的兵马俑时巧妙地复述课文,让学生将内化的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第三步:赏析课文。在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中,说说最喜欢的一种。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法的角度说。教师及时归纳总结写法,为后面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第四步:学以致用。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观察跪射俑并写下来。着眼于学生将口语向书面语的转化。在第二、第四两个步骤中还给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供了“抓手”。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提高。

四、抓“文字──语言──结构”之间的联系

本文结构严谨,文章的起、承、转、合,环环相生,丝丝入扣,易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结构等关键处的联系自读自悟,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抓住课文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引导学生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一句后,再以此句为线索回荡全文,感受每一种类型兵马俑的精美,感受兵马俑整体构思的精美──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最后,抓住首尾呼应的“绝无仅有、举世无双”两个词语,体会兵马俑所凝聚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作者的自豪、赞叹之情,总结升华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及其他各种联系。”学生需要一把开启知识的金钥匙,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交给学生这样一把金钥匙。

查看更多
【“教”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高──《秦兵马俑》教学谈】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le.com/yuwen_183456/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