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论语》选读

更新时间:2024-03-29 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共有二十篇,每篇各有若干章。

《论语》篇幅不大,却是研究、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人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所反映的孔子的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很多已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当中成为中国人的美德,具有极大的继承价值。那些经过了历史考验的富有哲理的名句格言,诸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论语》的影响还越出国界,远播日本、欧洲等地,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历坎坷,而他的高尚的道德,出众的人品,渊博的知识,却是倍受当时及以后的人们所称颂,以至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本课程所选学的章节,侧重忠恕之道,从政之道,治学之道,天命之说等。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论语》一书中的重要内容。

一“忠恕”说 (上)

提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仁”可以是一种信念、一种高远的理想;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准则,(包括义、礼、智、孝、弟、忠、信)。至于如何去实践“仁”?那就是“忠恕”二字。“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仁”的积极的一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古圣贤至德要道,皆不外忠恕。故能行忠恕,便是仁圣。需要说明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并不是最高境界,“圣”才是最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舜都未能达到。

在现代文明世界中,儒家的“忠恕之道”是有着它独特的价值的。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资源有限,不能倡导适者生存哪一套,否则,你要活,别人就不能活。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不就是搞己所不欲,欲施于人吗?世界教育界所批评的充满排他性和竞争性的“英才教育”以大量失败者为代价来换取少数成功者,不也是搞己所不欲,欲施于人吗?所以从人类的共同生存之道来看,不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运动员不断刷新纪录;艺术家、科学家不断在各自的领域有新的发明、新的创造,这对他本人带来好处,对人类也只会带来好处,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卫灵公》篇)

(讲解:一言,就是一个字,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的行为准则,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具体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为什么不讲“忠”字?“忠”虽有积极意义,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而“恕”则谁都可以这样做。除非他不愿意这样做。有一个故事,题目叫《鞭打芦花》,说的是春秋时有一个人叫闵德正,生有一子,叫闵子骞。德公妻子死后,又娶了一个李氏,李氏生有二子,一个叫闵华,一个叫闵全。……李氏虐待闵子骞,闵子骞

查看更多
【[校本课程] 《论语》选读】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le.com/yuwen_241349/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