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更新时间:2024-03-28 教学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综合性学习”被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深人研究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 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综合性学习’是传统教学,还是反传统教学?”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 植根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孔子实施的教育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学与道德教育为一体,集内在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仪礼外形。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智育与德育、内修与外学、启智与笃行、学文与学工、求是与求德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创立的这种智德、内外、知行合为一体的基本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体用、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道路和基本面貌。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总是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上求“觉悟”,达到直觉体悟,完成个人体验;教学内容上图“完善”,熔铸多种学科,改造人格气质;教学方法上用“涵泳”,重视整体把握,致力语感培养。

当然,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与我们今天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并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其综合性道路上向前发展时,自身的痼疾也在发生作用,伤害着语文教育。从语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影响着语文教学综合性的程度和质量。首先,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高度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使语文教育逐步蜕变为经学的附属,从而排斥其他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最终割断语文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联系。其次,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启发教育原则,在实践中实质上是教育与训导的结合,训导的强化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领悟已知而并不能发现未知。《礼记·学记》就已经注意到这种弊端,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率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而即使是这里所说的“和易以思”,也只是限定在儒家伦理观念和政治原则的框框内,与今天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有明显的区别。再次,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把握,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它有利于把握对象总体,领会普遍联系,感悟语文中那些不可言喻的意蕴。但是,直觉不受逻辑规则制约,主体运用知识经验,对客体本质、属性、规律迅速识别,作出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因此,知识经验的质量对直觉思维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直觉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主体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它的进程,无法用语言表述过程和产生结果的原因,因此,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对于把握语文教育中的某些精确的、科学的内容显然是不利的。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是在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综合性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许慎《说文解字》即训“学”为“觉悟”。班因《白虎通义》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可见,“觉悟”既是语文学习目标,又是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负载着语文学习内容。“觉悟”综合了目标,综合了方法,综合了内容,同时也综合了目标方法和内容。语文教育的一切都被“觉悟”综合,这种高度的综合,在一些背景下是能够符合语文规律的,但在某些背景下——例如了解事物的各个构成因素,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事物的发展步骤等等——则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或具体的认识。于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前驱,就吸收近代科学的分析方法,开始了语文教育改革和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但是,在纠正传统语文教育长于综合、忽视分析的倾向时,又出现另一种偏颇,主要是割裂整体的有机联系,机械地分裂教学目标。分割教学内容、分解教学步骤,导致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应该是对过份偏重语文分析的做法的纠正。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建立在社会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正适应社会的前进,全面向综合性发展,表现为教育目标、内容、对象、时空、手段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目标的综合性:由专一、专学、专业、专才,发展到博学、广智、多能、通才;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学科由分化、独立走向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走向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要求的有机统一;教育对象的综合性:从有数、有限、有格、有别的精英教育走向取消人学条件的全民教育;教育时空的综合性:从限学龄、限职前、限时间的传统教育,走向突破学习时间限制的终身教育,从学校封闭的教育空间走向超越有限空间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与国际性;教育手段的综合性:从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走向集教师、教材、课堂讲授与电子传媒、信息高速公路等于一体。

我们了解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共列出“综合性学习”15项。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有以下特征。首先,实践性强。通过实践活动,能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同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能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其次,综合性强。各项学习活动均具有多元性目标,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该项学习活动的目标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多种能力。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姿多彩,其中解决问题的活动当然各不相同。再次,操作性强。各项学习活动内容具体、目标要求模糊但指向清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完成不同水平的任务。

我们研究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不是为了否定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也不是为了排斥以往语文教育的分析认识。语文是非常复杂的。缺乏分析的综合认识往往不够具体,容易形成肤浅的、朦胧的认识,而缺乏综合的分析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流于片面,忽略本质。“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是现代系统理论,它要求从整体出发考察部分,在过程中把握环节,从与系统的联系中分析要素。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应该注意的。

查看更多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le.com/yuwen_201477/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